一家扎根保定33年的律师事务所,为何能将党建写入章程,让红色基因成为执业底色?从重大经济案件,到基层法律服务,从专业领域突破到公益服务创新,这家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,始终用专业守护正义,用红心凝聚信仰。
本期节目,主持人将对话嘉宾,带您走进河北达公律师事务所的红色律政之路,看党建如何成为律所发展的最强引擎?
刘海军,河北达公律师事务所主任,他曾是文人出身的法学教授,也是扎根一线的实战律师。从河北师大中文系走出的才子,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二级警督,再到领军律所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模,四十多载职业生涯始终与法治中国同频共振。
作为河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、保定市律师协会会长,他以双肩扛起行业发展的重任;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行政案件咨询专家、市委市政府法律顾问,他用专业赋能法治政府建设;作为全省第十次党代表、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共产党员,他始终践行“党旗引航法治路”的使命担当。
在他带领下,达公律师事务所荣获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等三项国家级荣誉,打造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“达公样本”。从讲堂到法庭,从学术到实务,刘海军以文人风骨涵养法治精神,用党员赤诚守护司法公正,在新时代法治建设中持续书写着一名法律人的理想与坚守。
在节目中,刘海军分享道:“党建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刻在心里的信仰。我们从改制之初就坚持一个原则:党的领导必须是具体的、现实的,要融入律所治理的每一个环节。”正是这样的理念,让达公所在行业发展中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政治方向。将党组织嵌入律所治理结构,是达公所的重要创新。对于达公所来说,在章程中明确党组织的地位作用,不是简单追求形式,而是要实实在在发挥效能。所有重大决策,都要经过党组织研究讨论。这种做法既确保了发展方向,也提升了决策质量。刘海军总说:律师要胸怀'国之大者',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。我们组建了专业团队参与重大项目建设,全力提供法律保障。”正是这样的专业担当,让达公所律师的专业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在服务群众方面,达公所有着独特的理解。“法律不应该高高在上,而要走进百姓生活。”达公所要求律师既要能在高端商事法庭展现,也要能走进田间地头为群众解忧。这种'能上能下'的能力,正是新时代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。在公益服务,刘海军也有着深刻体会:“律师的价值不能只用创收来衡量。我们每年投入大量精力做公益,不是因为富裕,而是因为责任。看到受助群众的笑脸,那种成就感是任何经济回报都无法比拟的。”因此,达公所形成了独特模式--实行'双导师制',既培养业务能力,也锤炼政治素质。年轻律师入职要先参与公益服务,在接触群众中培养为民情怀。这种培养方式让我们的律师既专业过硬,也情怀深厚。
三十三年的发展历程中,最让刘海军自豪的不是办过多少大案要案,而是形成了独特的律所文化。他分享道:“我们注重传承,老一辈律师传帮带,年轻律师快速成长。这种文化让达公所始终保持活力,也让法治精神代代相传。”
面对未来,刘海军信念坚定:“法治中国建设任重道远,律师事务所责任重大。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,用专业服务群众,用担当回报社会,在新时代法治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。”达公所的实践表明,党建与所建不是此消彼长,而是相得益彰。通过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将专业能力转化为服务效能,律师事务所完全可以实现政治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。这条融合发展的道路,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!